|
1941年爆发的二战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是一场以纳粹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代表的法西斯力量与反法西斯同盟进行的全世界规模的战争。
那时的苏联作为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力量,为二战同盟国一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战之后,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作为二战苏联领袖的斯大林,在这场战争中有两位大将替他出谋划策——巴甫洛夫和朱可夫,两人有着相似的职称和头衔,最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巴甫洛夫的一生可谓是既辉煌又悲哀,如果说性格决定细节,命运则是由细节和时代共同写就,而历史的巨轮会记录下每个人的波澜人生。
从冉冉升起、前途无量的军事明星,到名誉尽失、遭受处决的军事败家,巴甫洛夫的人生之笔,究竟画出的是怎样的曲线?孰是孰非又如何评判?
势不可当的明日之星
1897年,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生在苏联(现俄国)的一个农民家中,由于家里并不富裕,巴甫洛夫只读了两年小学,短暂的教育却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战期间,巴甫洛夫随沙俄参军,1919年正式加入苏联红军。
那个时候,只有少数有文化的人愿意去参军,而巴甫洛夫基本能够认字读书,凭借着这样的优势,他在军队中先后担任了排长、中队长和副团长等职位。
之后,巴普洛夫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培训学习,不断立功被提拔,1936年至1937年期间,以苏联军事顾问的身份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任坦克旅长。
就军事领域来说,他参加过一战等战争,是少有的坦克专家,是最早参与组建坦克部队的将领之一,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1941年,年仅44岁的巴普洛夫正式任命为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成为苏联军事界的一名大将。
而他之所以能够升迁如此之快,与斯大林的赏识有很大关系,巴普洛夫不仅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情商也很高。
相较于朱可夫的耿直暴躁,巴甫洛夫为人比较圆滑,对斯大林下达的指令几乎完全服从,且擅长为人处事,在军队中声望很高。
然而,过于顺利的晋升之路让巴普洛夫缺少了对困境的应对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在军事上自满自负的性格。
正在巴甫洛夫当上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前途大好之际,他率领的部队在战争中却一再溃败,明斯克战役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星陨落——明斯克战役
1929年起,资本主义国家就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政治军事危机不断积聚,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
二战始于1931年,结束于1945年,对苏联来说,决定性战役苏德之战发生在1941-1945年,战时苏联方的中心人物主要是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及科涅夫等,而巴甫洛夫则在1941年的明斯克战役后,就失去了被写进功勋谱的资格。
明斯克战役给二战中的苏联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8天时间,50万士兵,这场战役也成为了苏联红军战争史上不可愈合的伤疤。
明斯克战役共有两次,1941年结果为德军获胜,1944年结果为苏联红军获胜。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群进攻明斯克等地域,此时的苏军主要作战部队就是由巴甫洛夫指挥的。
自双方开战起,苏军便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其实,在凌晨德军突袭之前,第四集团军的司令就曾报告:布列斯特方向发现线路故障,可能有德军间谍在进行破坏,请求让部队做好作战准备,以防敌军深夜进攻。
但巴甫洛夫对此毫不重视,加上斯大林未发出作战指令,对上级“言听计从”的他认为这只是德国人为了挑衅苏联,以此获得合理开战的借口。
然而就在他得意洋洋,悠闲地吃喝玩乐之际,一场恐怖的大战正在逼近。
战争时间线可归纳如下:
22日凌晨,德军闪电突袭,派出数百架轰炸机袭击了苏军西方面军的26个机场,巴普洛夫对德国的轻视使得苏联情报部门没有及时获取消息,开战第一天,德军就摧毁了苏军飞机数百架,完全控制了制空权。
随后,德军开始从不同的方位对明斯克展开合围攻势,巴甫洛夫率领部分军团紧急采取反突击,但并没有成功。
25日,苏军陷入被合围的危机,巴甫洛夫下令撤离突出部,此举一定程度减少了人员伤亡。
29日,苏联西方面军主力陷入合围,被德军分割为两部分。
短短十天,明斯克失守,惊慌失措的巴甫洛夫甚至需要通过德军的广播来了解最新的战况。
7月9日,被围的苏联红军几乎全军覆没,缴获坦克三千多辆、火炮近两千门,俘虏伤亡近50万苏联士兵,德军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苏军完败。
这样的战绩,巴浦洛夫必须承担最直接的后果。
斯大林对明斯克战线溃败得如此之快感到非常震惊,朱可夫当即前往支援,但战况已经无法挽回,败绩已成定局。
之后,斯大林立刻下令换掉了巴甫洛夫西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并对其下达了“逮捕令”。
巴甫洛夫等被控以“未履行其职责”,而不是叛国罪。
巴甫洛夫等人在法庭上承认自己的错误指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他们仍然恳求被派遣到最前线去,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向国家和人民表示自己的忠心,在战场上向人民忏悔自己的罪行。
但斯大林不为所动,坚持要立刻执行死刑。这也反映出斯大林“要人人都明白,我们惩罚那些战败者是手下无情的。”
1941年7月22日,判决宣布当日,巴甫洛夫的财产被没收、军衔被剥夺、之后内务人民委员会处决了巴甫洛夫,将其尸体埋葬于莫斯科附近的一处垃圾掩埋场,此外还有几位高级指挥官被处决。
一代大将,就这样在历史的硝烟中被遗忘、被掩埋。
反观这场战争,德军的作战,不仅战争策略清晰,而且效率惊人,从开战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对方的首都,短时间内就击溃了西方面军的防线。
而巴甫洛夫等人在遭受突然攻击后,表现惊慌失措,无视部队指挥的瓦解,擅自离开岗位,西线其他的部队因此变得群龙无首,大量武器士兵落入德军的手中,整个苏联红军的行动处于无指挥的混乱状态。
短短一个星期,苏军就被打得节节败陷,巴甫洛夫不得不紧急命令撤退,以避免更多的损失,而明斯克西部边境的苏联红军毫不知情此命令,依然朝着明斯克进发,陷入德国人的包围圈中。
事实上,巴甫洛夫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但他并不是军事天才,其能力不足以应对职位应承担的责任,缺乏指挥的经验和智慧,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巴甫洛夫在战前和战前都犯过很多错误,但他确实在为自己的国家着想。因为缺少人才,所以在被任用的时候,跳过了很多的中间环节,没有受到足够的训练,就直接走上了高位,因此自然不能在决定性的时刻对抗敌人。
他固守旧式的西班牙内战经验,误以为坦克无法单独作战,只能协同步兵,加上他忽视了机械化军团的强大力量以及朱可夫的建议,以致在面对德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他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不过,很多人认为明斯克的战败并不能全然归咎于巴甫洛夫,苏军备战状态及军备本就不佳,加之当时的西方面军是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之一,就算是朱可夫在场指挥,也未必能抵挡住德军如此猛烈地突袭。
一方面,苏联红军不具备足够的作战实力,另一方面,未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开战前准备不足。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按照苏共的要求,苏联军方成立了一个调查组,对巴甫洛夫等人被指控一事进行了详细地调查。
结果显示,早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与苏开战的一个星期前,巴甫洛夫就发现了德军的反常行动,他多次向莫斯科汇报,要求准许军队进驻苏德边境沿线的野战阵地。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这可能导致德军寻衅,不能进驻。
1956年11月5日,审查团作出权威结论,认定巴甫洛夫和他的部下虽然在准备和动员方面有许多严重的错误,但他们并没有“胆小怕事,无所事事,指挥不力,蓄意破坏军队的指挥,不战而降”,因此,驳回对这四个人的起诉。
1957年,巴甫洛夫与其他西部方面军指挥官因“证据不足”为名,被恢复其名誉。
与毁灭相反的路——苏联英雄朱可夫
了解了巴甫洛夫,就不得不提及大将朱可夫,他在二战的苏德战争中立下了卓越战功,所经之战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誉为苏联军事史上最优秀的人才之一。
或许从过程相似,结局却截然不同的军事之路中,更能窥见在历史战场上,能幸运留下赞誉芳名百世的那些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1896年,巴甫洛夫出生的前一年,朱可夫生于一户农民家庭,他在教会读书时成绩优异,但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
之后的数年间,朱可夫白天在舅舅的作坊里当学徒,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晚上就挑灯读书,最终顺利通过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
1915年朱可夫参与一战,后加入苏联红军,他曾在高等骑兵军团等学校深造,据同学、队友回忆:朱可夫学习很认真,有异于常人的吃苦、狂热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军事思维和作战策略创新独特。
1940年就任基辅军区司令员,同年升为大将,后任西方面军司令,指挥保卫莫斯科战役,可以说与巴甫洛夫的人生轨迹十分相似。
而被称为二战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发生在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的主要指挥官是朱可夫,德军则是希特勒。
即使在战况危急,守卫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朱可夫仍能够冷静地做出防御决策,立下“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的誓言。
大众普遍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是由于希特勒的骄傲自大、独断专行,斯大林与朱可夫的过人才能以及严寒天气对德军的影响,接下来就对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基本判断的分析。
首先,希特勒战前就信心满满,认为这是一场必胜之战,因此士兵整体着装仍以夏装为主,虽备有保暖衣物,但士兵饱受严寒之苦。
其次,德军的粮食医疗物资不足,物质基础维持不了持久战,而该撤退的时候希特勒固执地选择了坚守,很多德国士兵食不果腹,作战能力迅速下降,战争优势逐渐转向苏联一方。
朱可夫并不是常胜将军,是军事家就会有失败的时候。而这场战争中,虽然他同斯大林在初期对德军进攻方向产生过错误的认知,误判绝不是斯大林个人之过,巨大的胜利也确实掩盖了朱可夫曾指挥失败的事实。
但最后朱可夫高明的作战策略及乘势追击的决心逆袭了德军的防线,德军作战势头严重受损。
经此一战,朱可夫成功守住了列宁格勒,歼灭了德军一个33万人的兵团,晋升为元帅,苏联红军大获全胜,从此苏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此后德军开始没落,苏俄战争双方局势调转,实力对比明显变化,二战战况进入新阶段。
后来朱可夫又相继指挥天王星行动、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等战役,将德军逐出苏联,并攻入德国本土。
之后的几十年间,朱可夫一直在苏联军委团中担任重要地位。
1974年,朱可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7岁,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其实,我们不难从人生经历的对比中,知晓朱可夫的辉煌军事人生背后的原因。
他有着惊人的耐力和理智,面对困难临危不惧,以及不断探索军事方略和创新战术的热情,这些都是巴甫洛夫所缺失的品质。
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任何人偏航转向,正确又恰当的时机至关重要,战争残酷,巴甫洛夫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为人们演绎了一段惨烈又辉煌的历史。
参考文献:
高强.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J].百科知识,2015(09):35-38+34+73.
-END-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