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主题
查看: 56626|回复: 4

月入5000多退休教师,捡破烂16年,死后身无分文,真相让人心酸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28

回帖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96
发表于 2023-5-30 1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一篇名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登上热搜。
图书馆、流浪者、拾荒、洗手,这几个关键词,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一个书香气息如此浓厚的图书馆,怎么会让“脏兮兮”的流浪汉进入呢?

杭州图书馆的这一种做法,给它们引来不小的争议。
有读者给馆方留言反对,更有人直接找到馆长,认为让流浪者进入图书馆,是对于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而杭州图书馆,坚持认为自己做的没有错。
当时的馆长坚定地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人有贫富之分,衣有贵贱之别,可是书籍不会区分翻阅者的高低,知识在读者面前,从未有过对任何人的轻视。
它们只是提了一个要求:拿起书本之前,请把手洗干净。
这是对于知识的尊重,无关身份贵贱。
于是就有了这一张感动千万网友的照片,也让我们牢记住这样一个名字。



韦思浩,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拾荒者,一个退休老师,一个爆火的“网红”。
贴上这么多标签,哪一个才是真的他,让我们一起来找出被他隐藏多年的秘密吧。

每次出现在图书馆,韦思浩老人几乎都是同样的装扮:
瘦削的身板上穿着一件旧得掉色的暗橙色夹克,脚上是一双麿得陈旧的白色运动鞋,胸前挂着一个土灰色的包。
一根竹竿,将几个袋子挑在肩后,透过塑料袋,塑料瓶、纸板和罐子隐约可见。
每次翻书之前,他都会认真洗手,把读书看成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去恭敬的对待。

有人注意到老人阅读时的一个细节,他每次都很仔细卷起袖口,用里衣包住外衣那层,露出干净部分。
不能让一点灰尘落在书上。
老人的衣服或许有些脏,但书是干净的,他的心更干净。
图书馆,被他视为是一个精神的殿堂,这里面人人平等,他在如饥似渴的阅读,而我们在书外用敬佩的目光读他。
老人的眼睛已经不太好,需要把书凑到很近,可仍旧看得津津有味。

与一般人想的不同,老人常阅读的并不是小说、杂志这一类休闲的文字,而是比较深度的政治、历史和哲学类书籍。

  • 喜欢读这样的书,想必不会是一个普通的拾荒者,他的第一个秘密,浮出了水面:昔日的学霸。
韦思浩老人是曾就读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现浙江大学)1957级的学生,是妥妥的高材生。
因为时代的原因,受到家人的影响,还在读大学的韦思浩只能“弃笔从农”回到老家种地。
老人一直没有放弃学习,58岁时还取得了浙江大学专科教育毕业证书。
韦老一直珍藏着原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毕业证、杭州大学通讯录、纪念册等


韦思浩生前讲过,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
二女儿曾回忆说,家里原来的书,多到堆到屋顶。每一次搬家,都会损失一些,老人说起来就心疼不已。“
现在想想,他真的是一个书痴。”
上世纪80年代,韦思浩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工作,后辗转在宁波、杭州教书。

他的一位学生兼忘年交谈起韦思浩,用“全能”来形容他。
韦思浩不但主课数学教得好,语文、物理和化学都能指导,即便当初分科还没有细,像他这样什么都会的老师,现在都很少见。
1999年从杭州朝阳中学退休时,韦思浩已经是中学一级教师。
高中退休教师,每个月工资5000多,一个人,也能过得很舒服了。
而当有人走进他的家里,看到这个几乎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的居所,又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间当年教育系统分配的80多平方米房子里,竟还是交付时的毛坯,没有任何装修,照明灯还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
房间里没有别的家具:一张木板床,一个书柜,装着他多年收藏的书籍,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和捡回来的塑料瓶。
这就是老人的全部,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其他。

从1999年退休,到2015年不幸离世,长达16年的时间,老人怎么会清贫到这样的程度?
他的钱都去了哪里,难道又是一个“不孝”的家庭悲剧?
当事实被人获悉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被隐藏了16年的秘密,竟然这么感人。

老人去世后,孩子们在收拾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包,打个它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震惊了。
里面的东西值钱,但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
泛黄的捐款票据,希望工程的结对救助报名卡,一叠已经破损的信封,里面是一张张读后让人潸然泪下的来信。
受捐学生给“魏叔叔”的感谢信
在每封信中,受助孩子都跟他汇报着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
无一例外信的开头,都有一个陌生的名字:魏丁兆
2.这是韦思浩老人藏了十多年的第二个秘密:充满爱心的捐助者
孩子们或许至今都未必知道,这个一直关心着自己的魏叔叔,用的是一个假名字。

据老人曾经的同事说,韦思浩是一个对自己很苛刻的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几乎是不用一分钱。
他的性格有一些直,不太懂得交际,有时脾气不太好,但真的是一位善良的老人。
韦老师辗转多地,50多岁才回到杭州,这期间他几次婚姻都失败了,三个女儿都在外地生活,最后只剩下他独身一人。
孩子们也曾劝他搬去同住,被老人拒绝了。想给他装修一下房子,老人嫌浪费,为了联系方便,想给他买部手机,老人也不肯。
老人每次与家人联系,都是使用公用电话,女儿们来看他,也只能等在门口,有时候从早到晚,连一面也见不到。

后来,与小区的保安熟了,女儿就加了微信,请人家帮忙照应。
有时候,孩子们也不理解,老人这样的固执和倔强是为了什么。
直到看到这样东西,她们才恍然大悟。
老人把自己的收入,绝大部分都捐给了贫困学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三四百元,到后来的三四千,一笔笔捐款单,都是老人无声的爱。
他不是不想在晚年好好享受,只是看到那些受苦的孩子,他做不到“心安理得”。

韦思浩当起了拾荒人,三个女儿都不知道,直到出事,她们才知晓父亲成了杭州图书馆读书的“网红”。
3.拾荒网红,这是韦思浩老人身上的第三张标签。

韦思浩的学生倒是早知此事,也曾经劝说他放弃。
可是韦思浩的固执,哪里会轻易的妥协呢。
学生和同事们都搞不懂,拿着五六千元的退休金,放着晚年清福不享,拾荒,他这是图什么呢?
媒体曝光后,他们才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拾荒,不是被生活所迫,而是为能多一个读上书的孩子,给他们多一个未来,给国家多一份希望。  
夹杂在各种捐助凭证和感谢信中的,还有一纸韦思浩亲手写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面清晰地写着:
“本人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洒江河(钱塘江及西湖)”。

他把青春给了三尺讲台,把知识传给了遍天下的桃李。
他把钱财给了寒门学子,把爱传给了陌生的孩子。
既使到了生命的终结,这具岁月里佝偻的身体,也早早留给了等待重生的病患。
什么都给了别人,他留给自己的是什么?
那是清贫的晚年:简单的一日三餐,陋室的清寒,日复一日“不体面”的工作。
不只是这些,在老人的心目中,还有图书馆里那些爱不释手的书籍,和哪怕片刻安静的阅读时光。
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书,只有他自己!



2015年底,韦思浩老人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图书馆里再也看不到这位熟悉的老人,那件橙色马夹,那头灰白的头发,那根长竹竿和塑料袋子。
时间久了,有些人忘记了他,可更多的人还记得。
这位温暖了杭州的普通老人,他的雕塑被永久安置在杭州图书馆。

老人面容肃穆,手捧着书籍,背后是无数如他一样沉浸在书海里的普通人。
这座铜像由著名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制作,采用网络众筹的方式,发布后不到8小时,就有1178位认捐者,筹集到5万元。
朱炳仁把5万元制作费用悉数捐出,与韦思浩的三个女儿捐出的6万元,携手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成立了“温暖阅读专项基金”,一起把韦思浩老人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今年开学前夕,很多环卫工人家的孩子,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开学礼物。
这些环卫工人,很多来自外地,孩子大多跟祖辈生活在老家,暑假才来到杭州与父母团聚,这像极了那些迁徙的候鸟。
为了助力“小候鸟”阅读,基金会给孩子们发放了成长宝盒,鼓励他们去热爱读书。
16年,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韦思浩老人的心酸,而他却甘之若饴。
我想,这应该是老人愿意看到的一幕。
#情感点评大赏#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9

主题

133

回帖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77
发表于 2023-5-30 14: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韦思浩沉默的爱心,更加打动人

15

主题

134

回帖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5
发表于 2023-5-30 15: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韦思浩老人这样的“网红”,值得我们去追

9

主题

137

回帖

30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2
发表于 2023-5-31 06: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个流浪汉坐在身边,你会怎么样?

11

主题

118

回帖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55
发表于 2023-5-31 11: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

电话

喵酱客服:13124888978

下单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关注

抖音号1

抖音号2

APP

顶部

精拍沪牌
公司沪牌
车务代办
拍牌知识
喵酱同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