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打人这事,看了大量视频和几十篇文章后,设身处地去思考:双方都有错。
只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吵闹不加制止,反而强势的回怼女孩,我们反感她的:没素质。
反思一下:
若打人者只是个普通人,结果还会这样吗?
若你是孩子妈妈,当时你又会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这会有人在互联网的阴暗角落里,偷偷地笑。
完整过程回顾
一开始
熊孩子踢前排座椅的后背,家长选择无视。
女孩(王某)在对小朋友提醒时,多少带了些情绪,这也是很正常,毕竟自己受到了影响。
只是,家长(杨某)不但对孩子的行为置之不理,反而感觉王某的态度不好。
从这可以发现,杨某的性格过于强势,竟然不允许别人的指责。
而王某语气稍微差了一点,竟然让杨某觉得是“吼”,这是冲突的根源。
人争一口气,双方的矛盾,由此产生。
导火索
刚开始我觉得王某后来的态度不太好,当真的设身处地的去想,我也许同王某一样。
杨某说“你再吼”,女孩真的对着小孩“吼”了两次。
声音不大,确实是对着小朋友又“吼”了两声。
这种带有挑衅的动作,杨某受不了。
如果王某没有刻意再对着孩子吼两次,也不至于激起孩子杨某的情绪。
让杨某抓住了机会,非要王某道歉。
冲突起
双方激烈冲突的起点是双方相互录视频。
小孩子的另一个家人拿手机录王某,而王某却拿着手机录小孩子,这让杨某受不了。
而王某站了起来,依靠在座位上,满脸的不屑。这一刻,杨某想夺王某的手机,没得逞的情况下,触碰到了王某的嘴。
这一行为,激化了矛盾。
在车长的劝说下,王某坐了下来,但也骂了杨某,这导致杨某打了王某两下。
而王某站起来,先后两次击打了杨某。
六类人的六个错
1错,错在男士不该先骂人。
男士先骂了人,“瓜婆娘,我?……”,而且还用力的推了一把王某的座椅。
作为男人,正常情况应该是劝解,而不是跟着一起骂王某。
他是一个不够理性成熟的人。
2错,王某辱骂、挑衅。
王某被打前,表情有些夸张的把手机镜头对着孩子说:“大家看小朋友长这个样子……”
又把镜头对准杨某说:“这个沙X长这个样子”。
如果说王某没错,有人会说我替别人“洗地”。但是,生气归生气,她不应该录小朋友。
3错,错了,还敢强势的打人,还是偷袭。
杨某先动的手,先是抢王某手机。王某已转身坐了下,杨某背后偷袭,直接打了王某的脸。
这是刺激因素,杨某过于强势。表面是维护孩子的权益,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那么,她在自己的工作单位估计也强势惯了。
4错,王某第二次还击,有主动嫌疑。
王某被打之后,先还击了一下。被调节开之后,过了一会又打了杨某的脸。
那一巴掌,挺响。
定义为“互殴”,并非无的放矢,成为网络上争论的焦点。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互殴?事实上,如果没第二次击打,王某可以强势到低。
5错,先把双方分开,也许就没了下文。
高铁乘务人员来现场是调节冲突、化解矛盾的。却让双方相互辱骂,直到动手,让矛盾升级。
而车位只是说“做一下调解”,当然王某也不配合调解。
6错,听信他人,从片面做判断。
有些人在不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依片面之词,在网络上发表了看法。
还有一些人,扒出打人者的身份,从而进一步引导了舆论的方向,也激化了矛盾点。
他们谈看法、博流量,大多数人,又当了一回棋子。
而藏在阴暗的角落里的人,却笑着带一个节奏“打击”社会公信力。
是谁在阴暗角落里偷笑
一件小事,在网络上发酵,引发几十万人大讨论,都不想坐视。
冷漠者、嘲笑者、煽风者、带路者……
各路牛鬼蛇神、跳梁小丑,纷纷跃上水面。
人们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要求他人,看一面之词就发出自己的言论。
直到此时,还有人说先骂人的那个男姓是孩子的爸爸。
小朋友的妈妈都说了,那是孩子的舅舅。
而且,这个男性当天应该是饮酒了,是否有人从视频中孩子的妈妈言语中判断出来?
有人说打人者报警用的是假名字,不知道这又是谁传了来的?
你是怎么知道杨某用的是假名字报的警?
很多人被所谓的完整视频带节奏了,视频展示下孩子是怎么踢的,再分析一下前面乘客的心情,想一想他们的感受,然后就给出结论!
昨天,当网络上有一股人,不停的劝说王某“算了吧、差不多得了……”的时候,我在怀疑,是谁在背后推动这件事?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直到连续看了几十篇“高铁打人”的文章和视频后,我才发现:我们都太无知。
就像上面这张截图中,这个人的分析:说杨某在打王某。
实际上杨某并不是打王某,而是杨某在夺手机,触碰到了王某的嘴。
一会有人说孩子家长愿意拿5万赔偿给女孩子,一会数字又变成60万。有什么证据吗?
没有证据的小道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
不实的消息,助长了谁、削弱了谁?
完整视频,开始为什么没有人重视?
刚开始的节奏几乎是一边倒的向着王某,直到昨天开始才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官方公布的视频和网友们分享的视频结合起来,可以还原事情的八成以上。
网上大多是带有解说、带有作者观点的视频和文字在传播。
完整的视频有4分钟多,却在一开始的时候被大家伙忽略掉。
更多“曲解”、刻意针对类的内容一直在传播,影响了大家伙的判断。
我们设身处地的思考
杨某作为孩子的妈妈,有义务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孩子影响到了他人,她理应道歉。
却因为一句话,让冲突变成了严重事故。
她确实有错,一定要受到处罚。
我们愤怒的是:明明没理,还那么强势。
思考:做父母的,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我们理性一些看待
王某并无错过,在其被打之前的姿态中。
满脸的不在乎、无所谓,甚至带有调侃、挑衅的意味。
王某的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点是:不打算讲道理,不做调解,走司法程序。
其言语行为,不经意间也暴露了有些自我的性格。
当然,也有可能她因为被骂,同时杨某过于强势,导致其不想再纠缠,爱咋滴咋滴。
这件事为什么会上热搜这么久?
事不大,起初以为盖不过横店插队二人组。
因为孩子的家长身份,对女孩7个小时的调解,让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鬼”寻到了机会。
于是,他们带动节奏,把舆论的方向从双方冲突引向了强势与弱势,用“莫须有”的消息引导网民深挖孩子家长的身份。
当“互殴”出来后,舆论找到了聚焦点。
如今,他们更是把舆论引导向:
为何完整的视频公布的那么晚?公职人员犯错应该怎么处罚?
引导向调解是“和稀泥”……
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凡是对社会公信不利的问题,会被某些人放大。
他们用公众不全的认识,“打劫”公众心理。
近乎同归于尽的选择,是个人的悲壮,更是社会的无奈?
这不是善与恶之争,是普通大众与专业写手对真相的寻找之争,是社会正常舆论被隐藏在角落里的“魔鬼”带向歧途的一次见证。
写在最后:
请你不要盲目的被带节奏,更请你选择做一个有温度的自媒体人!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