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主题
查看: 94436|回复: 5

票房逆袭,永远只能靠电影本身

[复制链接]

9

主题

137

回帖

30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2
发表于 2023-6-16 1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丨易晓阿妹


低排片票房逆袭的神话,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些年我们遇见的次数,其实两只手都数得过来。但以前我们说的「低排片」,通常这个排片率也能达到百分之几,只有这样,它才能进入观众的选择范围,才具备后续口碑发酵的空间,比这再低,可能神仙也没办法了。
但这次,一部每天排片都低于0.1%,全国排片连续多天只有300场左右的电影,既没有文人墨客明星大咖的鼓噪加持,也无流量媒体平台的加持宠爱,竟然不声不响地将票房累积到了1000万。
这部电影是,陆川的《北京2022》。
先看一下排片和票房走势的对比图,左边是排片,沿着横轴一马平川,毫无起伏,无限接近于0排片……

但你看右边的票房走势,却一天比一天攀高,从最开始的接近0,在5月29日出现转折,直到6月中旬达到日票房近80万。
排片没变化,网上无动静,那只有一个原因能解释了——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驱动了观众用自己的脚投票,走进了电影院。

所以再请看场均上座人数,在一周之内,从20多翻倍至50多。
《北京2022》为什么排片低,其实也能理解。
毕竟,它是一部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官方性质纪录片,很多观众甚至影院都会先入为主地觉得,它大概会很官方地记录一些冬奥会影像资料,比如开幕式、闭幕式、夺金场面……这些我们在去年都已经看过了呀,为什么时隔一年还要再看?观众大概不会感兴趣吧?

这其实就是对这部影片实际内容的天大误会。票房逆袭的事实也已经证明,这种偏见是错误的。
影片中有太多不那么「官方」的地方。
比如有一幕,是导演组在采访牙买加雪车队,队员们作为被拍摄对象,反问导演组,「你们为什么选择采访我们呀?」言下之意,他们好像不是最能代表这场冬奥会的典型运动员。

这四名来自牙买加的运动员,有的是军人出身、有的是教经济学的老师。他们的祖国是加勒比海热带国家,没有专业的场地提供给运动员训练,但他们自己出于对这项集体运动的热爱,会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去训练提升。
面对这个问题,导演没有让观众在片中听到一个回答,而是将这个出其不意的问题抛给了观众,让拍摄者、被拍摄者,以及观众共同参与到这样一部影片的创作中来。

这些来自非典型个体的意外闪光瞬间,正是这部纪录片的独到之处。《北京2022》抛弃了那种大而空的宏观叙事,恰恰相反,它常常近距离地切入微观的日常观察,从群像到个体,从「奥运冠军」到每个运动员,从北京冬奥到世界各地,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和精彩的多元视角。
我敢说,只要能够耐心地观看完前面五分钟,就能被它讲述的跳出俗套的真实人物故事所吸引,进而对发生在冬奥会惊心动魄之外的日常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
为了讲好这样一个冬奥会的故事,陆川导演采用了章回体的叙事结构将影片分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疾」、第二章「勇」、第三章「融」。每一章的主题又都配有对应的古文,由字入体,体现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而这些东方智慧延续至今,与西方传承下来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

比如,第一章「疾」,引用了《后汉书》的「疾风知劲草」。这里疾和劲,一外一内,构成了这届冬奥会的戏剧性叙事。冬奥会在即,组委会面对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跟时间赛跑做好防疫准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导演先给出了类型片中常用到的倒计时紧张感,设下心理压力,直抓人心。

但显然,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不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鲜活的生命,才是。所以,在「疾」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盈满烟火气息的北京,有胡同里骑着自行车开工的打工人,有在公园里跳舞的中年人,也有在冰上滑雪的孩童。

其中,导演选取了一名普通的奥运理发师作为跟拍对象,从他与儿子的日常对话,到他参加冬奥会的英语培训,碎片化的日常记录,搭建起了一个普通人参与冬奥会的心路历程。在以往官方影像资料中难以见到的普通人视角,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柔软底色。在疾与缓之间,《北京2022》试图弥合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尽力疗愈这个世界的伤痕。

第二章「勇」,引用了《论语》的「勇者不惧」。这一章,镜头终于直奔冬奥会赛场,但不同与其他官方纪录片,《北京2022》却将大量的镜头给到了腰部和基座的运动员,甚至是那些原本被看好赢得金牌,却在测试中失利,未能参加冬奥会的种子选手。
陆川拍下了最真实的落寞与失望,呈现出立体动人的生命力,这些都是这部影片从始至终的精神追求。所谓,「勇者不惧」,失败者,也可以是勇敢无畏。
那些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在导演的叙事镜头下,不再是被神话的英雄,而是纯粹的竞赛者。短道速滑接力比赛中,作为最后一棒的武大靖,在疾速滑行中,靠着极微妙的差距险胜。导演通过有效的节奏控制与镜头延宕,即使观众已经知晓结果,但依然忍不住跟着银幕前的运动员们,屏气凝神,见证着竞技体育的刺激时刻。

第三章中的「融」,引用了《诗经·大雅》中的诗词,「昭明有融」。这一部分的内容以闭幕仪式为核心,记录下了整个冬奥会的散场。虽然拍的是「散」场,但导演却用了一个「融」字来收束整部影片,融,在古代的意思是,长远,长久;在当下是,融合,融入。《北京2022》确实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官方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强烈人文情感,有戏剧冲突,同时有人间烟火的作品。
在章回体的叙事结构下,这部电影最突出的优点必然是他的多元化视角。它让观众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层面的个体参与冬奥盛会的日常切面。片中,贯穿三章的重要人物分别是拥有47年奥运摄影经验,从18岁就开始拍摄冰球比赛的摄影师,布鲁斯·贝内特、住进封闭管理的奥运村,与儿子短暂分别的奥运理发师,朱宥存、不断渴求进步的美国滑雪运动员,康宁。三个独立的个体,三种不同的视角,将散落在纪录片中的碎片化视角串联起来,构筑了电影的创作逻辑。

摄影师视角下的冰球运动,是一种具有强烈野性,同时又倾注了人类复杂情感的集体比赛。他的镜头既能捕捉到冬季运动的狂野本质,同时,透过镜头,也能感受到具体到每个运动员的内心流动。就像布鲁斯·贝内特在临走之时说的那样,这里的人也许他每四年就能遇到,希望能够跟他们多聊天,分享故事。对于摄影师来说,拍摄冰球比赛,更像是拍摄一部微小说故事,故事中的每个瞬间都值得停留。而这也是《北京2022》在拍摄期间,力图去还原的每个运动瞬间背后的生命力量,也是个体故事的力量。

奥运理发师,朱宥存,作为一名普通人,他成为了冬奥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拍摄闭幕式的时候,并不是将镜头对准了舞台上恢弘精彩的表演,而是把镜头给到了坐在观众席上,给儿子打电话的朱宥存。仅仅这样一个镜头,足以成为整个冬奥会叙事下的难以忘记的一幕。

美国滑雪运动员,康宁,导演组从他参与比赛开始拍摄,一直跟拍到比赛结束,他回到家中跟妻子做饭。康宁,这个名字在冬奥会上显然是被遗忘的,但在《北京2022》中,他成为了那个被观众牢牢记住的运动员,无关他的成败。

陆川导演在这次看似命题作文的创作中,依然张扬着他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艺术野心,他试图拍摄一部介于官方纪录片与戏剧电影之间的作品,用特殊的手法去接近生命的真实感。从导演的采访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野心想要付诸实践,艰难意外从不缺席,「根本不是运筹帷幄的状态,而是全力以赴,用一种搏命的方式把所有没完成的计划拍到」。

因为冬奥会的管理严格到,即便是官方电影的剧组,也总吃闭门羹,也没法进入冬奥村和运动员宿舍,赛场的最好点位也都被主转播商占据。还因为有的运动员不愿被打扰拒绝跟拍,所以事先计划的素材根本没法按预期拍到。拍摄过程中很多前线导演还出现非战斗减员,只能一波一波安排新的团队往上冲。
这种随时与意外和艰难搏斗的状态,在陆川导演过去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可可西里》《南京!南京!》《我们诞生在中国》中,都极为常见。因此我们毫不意外地在《北京2022》中捕捉到了某些一脉相承的精神,比如他仍然善于捕捉每个人在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神性时刻,正如我们在日泰队长的脸庞上见到的,也同样在雪豹妈妈达娃的眼眸中见到过的一样(谁说一定是局限于「人」呢?)。
《可可西里》


陆川导演似乎把拍电影的过程视为一种磨炼和修行,拍摄过程的种种千钧一发,最终会转化为电影自身从银幕上散发的光芒,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陆川身上,看到了赫尔佐格和科波拉的影子。
《北京2022》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说服观众走进电影院所凭借的,的确应该和它的具体题材没有关系,而是和它所凝聚的无数个扎实珍贵的影像瞬间,和它打开的独到人文视角有关。

最终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再次重温了来自冬奥会的热血沸腾,更让我们普通人也获得一个契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与意外,成功与失意,只是让我们相信只要内心随时秉持着智慧和勇气,一切就让它来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毫不掩饰的,在这大舆论环境中令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全景式的长卷中,陆川将明星都还原为正常人;而且全片并没有过多聚焦金牌英雄,相反摄影机对准了失意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叙事中坚实的基色。
陆川欣赏苏翊鸣:「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的专业;自信而包容。」、「国际化,双语,可以融洽地和世界交流;用自己的努力获得对手的尊重,世界的尊重。这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应有的样子;这是世界应该看到的中国人的样子」

陆川的镜头下,各个肤色各个国籍的主人公们,汇同着来自各个阶层和岗位的普通中国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他们在北京那个极寒的冬季,用共生共融的信仰,共同搭建着一座开放包容的精神之塔。在《北京2022》中,陆川独立而顽强地表达着他内心深处对时代的思考与态度。
它从0排片创造的票房逆袭,足以说明所有。
《北京2022》上映后的一天,导演陆川被一个看过片子的业内朋友拉入一个院线经理微信群,希望导演在群里呼吁一下,请大家多多排片,那位朋友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更多人看到的影片。
陆川在群里表示,「过去三年,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因为我也投了几家电影院,这几年基本都关掉了。《北京2022》在开拍前我就知道发行会很艰难,但它是值得我去做的一件事,哪怕不挣钱,哪怕比拍其他影片付出多得多的时间,这都是值得我全身心去投入做的事情。这样一个影片当中,恰恰让我最大程度去拥抱生命,拥抱电影。知道大家都很难,这几年同样艰难的电影不止我们一个,只希望群里的朋友都能去看下这个片子,我就很感谢大家了,希望行业越来越好。」
知道这两年大家都难,呼吁大家多多排片的话,陆川一直没有说出口。据我们了解,从影片上映开始,宣发团队就希望陆川能发文去呼吁一下排片,但他没有。
他说:「排片,求没用。都不容易,别给人添麻烦了。」 无论是《寻枪》爆红后走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或是肩负《诞生在中国》消失三年,再或是用三年半完成《2022》,陆川似乎一直在用一种另类的甘于寂寞的创作践行着他对电影的信仰。
张艺谋监制评价说本以为是个命题作文,拍拍就完了,没想到陆川拍成了个作者电影。
这可能是对这部电影最准确的评价。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11

主题

125

回帖

27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75
发表于 2023-6-17 11: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因为我也投了几家电影院,这几年基本都关掉了!

10

主题

143

回帖

31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12
发表于 2023-6-17 08: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可以洗脑

8

主题

136

回帖

29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92
发表于 2023-6-17 0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10

主题

138

回帖

3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6
发表于 2023-6-17 10: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9

主题

119

回帖

26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5
发表于 2023-6-17 1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

电话

喵酱客服:13124888978

下单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关注

抖音号1

抖音号2

APP

顶部

精拍沪牌
公司沪牌
车务代办
拍牌知识
喵酱同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