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上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加“星标”⇧具体操作方法见文尾
地处中原地区,史前河洛与其他区域之间究竟有哪些交流往来?又是如何推动中华文明以昂扬的姿态于此处向前迈进?
《寻古中国·河洛记》第五集《兼收并蓄》,探寻史前河洛地区如何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引领力量。
五千多年前,在今天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这片土地上,西辽河、黄河、长江各流域,区域性的文化犹如满天星斗,交相辉映。而陶器则是各区域文化间交流往来的重要载体。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苏羊遗址,出土的陶器反映出在时间跨度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风格上的变化。前半段是以仰韶彩陶为主,到了后半段,也就是距今5300~4600年左右,这一地区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陶器却明显增多。
陶豆,状似高足盘,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古老器具。这件双腹豆为泥质灰陶,腹中部微微内收而形成双腹,高圈足,并饰有圆形镂孔,乃是屈家岭文化陶器风格的典型器物。专家推断,原本居于江汉平原的部分先民经历漫长跋涉,先到达南阳盆地,再向北穿越伏牛山、熊耳山,终至苏羊。
红山文化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这里出土的一件长相颇为“憨萌”的兽首石雕,竟然在相距1500公里之外苏羊遗址中,找到了它的“孪生姊妹”。
初步推测,这样的石雕可能为权杖头部构件,在中原地区同时期遗址中是首次发现。相隔千里的两件“同款”器物,可能均是权力的象征物。专家推测,当时的河洛地区和西辽河流域的部族首领间,或许存在着某种交往。
在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一件涂有朱砂的石钺,历经五千多年依旧鲜红,考古学家在遗址的第二重环壕西门处发现了它。
将用钺制度化,始于东部地区,以安徽凌家滩遗址最为典型。河洛地区青台遗址朱砂石钺的出现,似乎讲述了来自东方的部族人群,曾在此短暂停留,或者把钺传播到此。从东向西,钺的每一次现身,不止是各地区先民的器物交换,更是对于彼此社会秩序的理解与探讨。
河洛,在这一文化交流网中位居中心地带,自然成为了四方因素汇聚之地。而在文明体交融形成的过程中,碰撞也无可避免。
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古时也称作洛汭,这个名字印证着典籍中“后羿代夏”的一段故事。而洛汭地区的花地嘴遗址,距今约3800-3700年,其年代恰与后羿代夏的时间段相吻合,有学者认为是夏朝王室的曾经的一处聚落。这一时期,夏王朝政权遭逢动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又一次文化大交融,并最终催生了二里头文化的繁茂兴盛。
花地嘴遗址出土的一件墨玉牙璋,被考古学家认为具有浓厚的陕北石峁文化风格。
在中华大地各大文化板块汇聚碰撞的洪流中,河洛地区汇聚沉淀、披沙沥金、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引领力量,为后来王城岗、二里头所代表的夏文化诞生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风云际会中,河洛地区诞生出第一个广域王朝国家,迎来中华文明逐步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灿烂曙光。
11月17日CCTV-1 22:30档,《寻古中国·河洛记》第五集《兼收并蓄》,揭秘四五千年前河洛地区如何为中华文明因子的集结吹响号角。
第一时间接收“央视一套”推送消息
速速点亮“ 星 标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