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小w妈妈想了解某所目标高中的一些情况,并解释道这所学校针对艺术特长生中考会降十分录取。基于小w目前的分数,考上区重就算是“烧高香”了。和其他孩子一样,小w周末也逃不了各种文化课艺术课的魔爪。
“数学一直有补的,但是就是上不来,感觉是遗传…她一直跟我说她以后会逆袭的,我也一直在等这一天呢。”
“感觉很像我以前呢,一边坚信自己是有天赋的,一边以此为借口暂时不努力,然后期待着某天的觉悟,学习就能突然好起来一样。”
我收到了几张皱巴巴的数学试卷照片后,分析起错题情况,并找了同类型的题目发给小w,希望再进一步确认犯错的原因。由于月考和这次咨询相隔甚久,小w妈妈并没有像当时看到卷子后大发脾气揉成一个球,而是相信“按你现在的聪明才智,应该没问题的”。事实上,这份诊断题并没有让我们三人失望。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这可难住了小w。
“无理数的定义是?”
“额…额…”
我飞快敲击键盘,不一会儿百度结果显示:不能写作两个整数之比的实数,并共享给小w看。紧接着又考了几道题,我得出一个结论,小w并没有继承爸妈数学差的基因。
“我觉得你并不是没有天赋,尽管当时会屡次犯错,但经过几轮题目的洗礼后,确实要比当时掌握得更好。”
直至编辑这段文字时,我才顿悟【有些孩子不是笨,只是聪明得慢了些。】
我和小w妈妈简单交换了对考卷的看法后,家长和老师的看问题角度差异一下就明了起来。
家长会更注重结果,看到重复犯的错后,会大发脾气,会安慰自己孩子就是这么平凡,但下次发脾气时又会忘记“自己早已接受孩子平凡”的事实,再次把忘不掉甩不掉的“期待值”加到孩子身上,如此循环往复。
而老师会分析重返犯错背后的原因,这题牵涉的知识点掌握了吗?这题所要求的技巧掌握了吗?是记性太差还是练习太少,又或者顿悟要慢上几拍?
这时,小w妈妈又问起我的学校,希望我能描述一下大学的美好生活,激发一下她的动力。
“现在的时代画大饼已经没用了,明年的事都懒得想,六年后就更别说了。”
聊天快结束时,我和小w妈妈达成共识,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上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学习以外的事。小w妈妈也告诉我她在不断地学习,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世界,“通过其他一切帮助,让她快乐有效地学习”。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